
本文根據王育琨老師講座《
中國企業突圍戰略》整理(節選)
第一條,我們都是生活的學習者,F在這個世界是二手貨充斥的世界,到處是各種各樣的理論,各種各樣的書本,各種各樣的名人在傳經布道,但是,你會感到跟你的實際隔得很遠,因為我們企業人,要面對企業中的真問題,我們是生活的學習者。
我就舉個例子,比如說,我從小到大,到現在,上小學、高中、大學、研究生,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,1994年1月1號開始下海當集團的副總裁,一直到2005年開始做企業的研究,在這整個過程中,你現在如果碰到一個機會,說刀架在我脖子上或者一個非常危難的時刻,我首先想到的是什么?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哪個名人,哪個哲學家的一句話,一句經典的理論,而是我從小感觸到的在生活中學習到的東西,我首先想到的,可能是兩個老師說的兩句話:第一個老師就是強調我們是生活的學習者,第一個老師是我們村的書記。1978年恢復高考,我要考大學,當時我是一個農村孩子,費勁拔力好容易擠進人民公社當勤雜員,對一個農村孩子擠進這樣的位置,是很了不起的升遷,村里人看著你都會豎大拇指,可是,就是要恢復高考我就想高考,想試一下能不能改變自己,這個時候,我們公社書記跟我談話,說,“育琨吶,你要考大學可以,我們就要開了你,不開了你,會影響公社的工作作風,你要是不考也行,知道你好學習,公社也會重用你,你自己決定!
后來經過考慮,我還是決定要考大學,考大學,公社馬上就把我開了。當一個農村孩子,從人民公社大院里邊被開走了以后,馬上村里人看你的眼神就不一樣了,人家看見你就指指戳戳,說,“這個人一定是出了問題!边@個時候,有點抬不起頭來。就在這個時候,我們村的老書記拍了一下我肩膀,說,“育琨,你愁什么,你忘了咱們當初在生產隊里拔麥子的時候,地頭好長,就是拼命地想快點拔到頭,因為地頭上,有一片草地,在草地上有一棵樹,在樹下有個樹蔭涼,你拔到那個地方,你就在地上一躺,看著后邊來的這些人,哎呀,真爽,這是最大的愿望,心一下子就靜下來了,心靜為王,當時我們老書記還說了一句話,當時我沒太聽懂,他說,“人吶就跟麥子一樣,熟了就割了,”當時我沒太往心里去,后來經過生活的體驗,我往心里去了,我把這句話發展成一句口頭語,什么呢,就是人,一個人跟一個樹葉沒有什么區別,樹葉小了,大了,綠了,黃了,變成塵土了,人也很快地就會變成塵土了,都一樣。人跟樹葉都沒有不同,人跟人有什么區別?我們在做企業的時候,這種心態非常重要。當你看到一個位置非常高的人,你不會感到打哆嗦,說不出話來,當看到在大街上,看到一個討飯的,你會感受到他的尊嚴,他的快樂,他的歡樂,人與人的這種眾生平等的觀念,對我們做企業非常有作用,所以,我們老書記這兩句話,現在我跌宕起伏碰到好多事情,我首先會想到這樣兩句話,我心就會平和下來。
我的第二個老師,是我的母親,給我第二句很重要的話。我母親是農村小腳婦女,以前婦女還要裹腳,腳非常小,我們家五十年代、六十年代有六個孩子,我是最小的,我大哥比我大16歲,當時我們是人民公社生產隊,在生產隊里邊干活,我父親是做供銷社的一般的員工,一個月8塊錢的工資就等于熬一個身份,走出土地熬一個身份,剩下所有的活計都放到我母親一個小腳女人的肩上,她要照顧6個孩子,還要到生產隊里邊去干活,白天小腳女人要跟小伙子一樣,下地推車、爬大坡、下大溝,很苦很累。我們村這樣的情況,如果有兩三個孩子的情況下,他的小孩,大兒子幾乎初中都上不了,你要回家里幫著你娘干活,如果你家里干活的人不夠,你在村里會很受歧視,但是,我老娘沒有要求我大哥回來干活,我大哥在1961年,到了上大學的年紀就考進了南開大學;我大姐在1963年到了上大學的年齡,就考進了鞍山鋼鐵學院。我母親,我老娘有一句口頭語,“車到山前必有路,出水才看兩腿泥”,我怎么能讓現在這個事耽誤孩子的前程呢?
“車到山前必有路,出水才看兩腿泥”,這句話很普遍,但是,我們現在做企業,比如說,現在感覺到好多好多的難題,難題如山,在這個時候,你想想真正能管用的還就是這兩句話,你先去做!為什么中國包括世界知識最富有的學者,最富有的教授,做不了大企業?
比如說我只能做一個職業打工者,但是,我沒有做一個企業家,像我同齡的企業家有幾十億、上百億、上千億的企業家都有,為什么?因為我接觸到的二手貨太多了,一碰到什么事情,我首先想到的是這個事情有什么理由?有什么條件?什么條件具備了我才能往哪走,這么一拖延的話,你什么事也做不成!像我母親這樣,如果她生在今天這個時代,那么,她一定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。為什么?她說,“車到山前必有路!蹦惚鹿墁F在有多難,我就往前走,這個事就能做成,問題與產生問題的方法同時產生,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產生,道理就在這個地方。所以,我的第一條,今天在這互動,我們一定是從生活中學習,我們接觸這些一手貨,而不要過多地去接觸二手貨,這是第一條。